bob官方下载地址 bob官方下载地址
bob官方下载地址 bob官方下载地址
《领航》系列报道
日期: 2024-02-06

  汾河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几千年来,汾河滋养着表里山河四分之一的土地,见证了这片沃土的沧桑过往,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

  “一定要格外的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7年6月,习考察山西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从那时起,我省全面打响了汾河流域污染治理攻坚战,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强化减污与增水并重,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

  如今,站在宁武管涔山汾河源头,看翠峰环绕,汩汩泉水常年流淌,清澈碧绿;在万荣庙前汾河入黄口,看夕阳西下,宽阔河面波光粼粼,缓缓流淌。

  从过去“有河无水,有水皆污”,到今天“一泓清水入黄河”,时间见证着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也见证着大河盛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黄河从内蒙古流入山西的第一站,是位于晋西北的偏关县。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绵延起伏千余里,将黄土高原的沧桑与雄伟表达得淋漓尽致。9月24日,在偏关县万家寨镇以南黄河岸边141米深的地下,引黄工程总干一级泵站地下厂房内机器轰鸣,机组正在全力运转提起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百姓家中、厂矿企业和山川河流间。

  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为解决我省水资源紧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水线年开始向大同、朔州供水,结束了山西“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的历史。

  “引黄工程肩负着向汾河和桑干河、永定河生态补水的重任,随着供水量的增加,我们肩负的责任慢慢的变大,对引黄运行和调度都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中,总干一级泵站主值田晓军一边查看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一边大声对记者说。

  为了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我省探索建立汾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通过万家寨引黄工程和川引水枢纽工程、北赵引黄联接段工程向汾河干流补水。

  万家寨引黄工程向汾河生态补水线路从黄河万家寨水库取水,经过总干线、南干线至宁武县头出水口进入汾河河道,再先后汇入汾河水库、汾河二库,然后顺河道而下,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等6市27个县(区)。

  “今年1月至7月,按照调度安排,万家寨引黄工程已向汾河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向桑干河、永定河生态补水1.35亿立方米。目前,本年度第二阶段补水工作慢慢的开始,我们将科学调度、安全运作,确保全年生态补水工作圆满完成。”山西万家寨水控水资源有限公司调度分公司总经理柴威说。

  经过生态补水后的汾河有何变化?站在太原城区晋阳桥段望汾河,烟波浩渺、水面开阔,水天一色映衬着西山叠翠,大河美景尽收眼底。

  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志君说:“多年来,万家寨引黄工程已累计向太原市输送黄河水28亿立方米,相当于116个晋阳湖的蓄水量。这些水40%用于居民生活,60%用于工业和生态。曾经极度缺水的太原市已实现了用水自由。多年连续监测根据结果得出,从水源地黄河万家寨水库,到末端汾河水库,引黄工程调水的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以上,经过水厂常规处理,就可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向汾河直接补充的生态水极大地改善了汾河水质。”

  “这几年汾河鸟类数量明显增多,就是最好的证明。良禽择水而居,鸟儿是最挑剔的生灵,也是最严格的水质检验员。通过引黄工程向汾河生态补水这样的方式,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均衡,不仅能给汾河河道‘解渴’,提升地下水位,还有力提高了水体修复自净能力,在区域整体水质得以改善的同时,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修复,再现了绿水穿城的美丽画卷,对实现山西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示范工程,建设范围北起太原汾河三期末端,南至介休义棠镇文峪河入汾口,全长约97公里。9月25日,记者在示范区介休市段生态治理工程(第一标段)施工现场,已看不到来回穿梭的大型机械,河岸边露出点点绿意,工人们正在进行堤坡绿化和进出水闸的施工作业。

  尽管工程还没结束,但对照展板上治理前的照片,已经明显看出河面宽度的扩大。放眼望去,河中的湖心岛初具雏形,不时有野鸭、白鹭飞过。“河里有了水就有了灵气,你看,工程还没建好呢,这些鸟儿就急着来‘安家’了。”实施工程人员王飞笑着说。

  “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治理段20年一遇防洪标准,新增湿地6800亩,恢复岸线自然之美,修复水陆生态环境,使地下水得到一定效果涵养,同时促进介休市水资源高效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总工王海龙说,“施工中我们克服了疫情和汛期的不利影响,为提高格宾石笼的优良率,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使格宾石笼达到一次验收优良。下一步,我们将合理的安排施工,保质量、保安全,争取在明年6月前全部完工。”

  通过生态补水和系统治理,汾河正重现着流水哗啦啦的大河景象,汾河岸边的百姓也真真切切体会着汾河水日新月异的变化。

  秋日的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内,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流淌着,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沼泽地里水草摇曳,丰茂的水草、朴素的野花与周边多姿的山峰遥相呼应,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38岁的王煜是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平时除了日常工作还负责游客的接待和解说。王煜陪同记者行走在公园内,她热情地说:“我最喜欢给游客介绍汾河川了,这么美的景色,每一次讲述都是一种享受,也特别自豪。”正说着,就见水面上飞过几只黑色的水鸟,“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现在它们是这里的‘常驻嘉宾’。”阳光下,几只黑鹳的羽毛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泽,它们或低头觅食或贴着水面飞行,为秋日的汾河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静乐是汾河自源头出发以后流经的第二个县域,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美称。为保护汾河上游生态环境,静乐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的策略,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精细实施,围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问题整改等方面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域内汾河干流水质连续几年稳定在Ⅱ类标准以上。

  增加湿地是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一环。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来,静乐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重点打造“两山五河五沟一园一廊道一中心”生态格局,建成的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全省20个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也是忻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走上汾河川观鸟台,远看碧波荡漾,山光倒影,宛若明镜;近观河水澄澈,水草丰美,苇荡青青;又见鸳鸯、野鸭戏水,黑鹳、苍鹭翩飞,一派和谐景象。

  “如果冬天来汾河川,就能看到在这里停留的大天鹅,说起天鹅和静乐还特别有渊源。”王煜给记者讲述,静乐又称“鹅城”,相传古时境内静游、丰润、步六社、泊水一带曾为湖泽地带,有金鹅常从湖中飞出,落于岑山顶歇息,故在此建城。另外,从空中俯瞰,岑山似鹅头迎立,汾碾两水状若双翼舒展,整座县城恰如天鹅展翅,故得“鹅城”的美名。她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静乐人,我见证了汾河川翻天覆地的变化。汾河静乐段流量在2016年前是6立方米/秒,现在是23立方米/秒,水量丰起来后,河道治理和湿地管护成效明显,现在汾河两岸植被更加茂盛了,各种水鸟畅游汾河,游客也更多了。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形成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心,辐射带动全域旅游的汾河旅游板块,让静乐全域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汾河在变,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在变。顺河而下,静乐县丰润镇的庆鲁沟村正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庆鲁沟是汾河静乐段的一条支流,过去杂草丛生、乱石遍地,自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以来,不仅为全县整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庆鲁模式”,而且让依河而生的庆鲁沟村人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今年57岁的王选清有了更多的想法:“环境变好了,有更多的游人来到我们村。我家里现在仅鱼塘和果林收入就比以前种地翻了好几倍,今年就想着把几间窑洞都收拾出来,办成农家乐,吸引更加多的客人。”

  从太原出发,驱车往北3小时,扎进吕梁山北端,就到了“三晋第一泉”的宁武县东寨镇雷鸣寺泉。这里是汾河源头——管涔山下。但见河面宽阔、水何澹澹、岸芷汀兰,隽美秀丽的风景如歌如画,让人仿佛穿越到一幅含烟带墨的山水图中。

  汾河在宁武境内长达4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9.1%。为了更好保护汾河源头,宁武县将汾河河道及沿线湿地环境治理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12字原则”,统筹生态治理与环境整改治理、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相结合,在汾河上形成了“1轴1带1廊6核7营”的生态画卷,既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又推进了汾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在汾河岸边的头村村民李晋鹏这样说:“以前的汾河是‘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现在河道两边的小煤矿都关停了,山上以前的黑口子都被绿色覆盖了,汾河正在回归河流本来的样子,水量慢慢的变大,水质慢慢的变好,岸边也慢慢变得绿了。”

  污染曾让汾河水翻不出古诗中的白色浪花,汾河岸边起落纷纷的大雁,更是了无踪迹。5年前,位于汾河干支流上的13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里,有8个常年为劣Ⅴ类水质,并对黄河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2017年始,我省全面打响了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先后制定出台了《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对汾河流域污染治理发起强力攻坚。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统筹调度下,全省各级各部门立下军令状,一个断面一个断面“定方案、明措施、抓落实”,通过“查、测、溯、治”,拉网式排查出入河排污口5847个,全部追溯源头、实施分类整治、补齐治污短板,累计投入180亿元,实施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1240余项。2019年,汾河入黄断面水质率先退出劣Ⅴ类;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2021年,又全部提升至Ⅳ类水质以上。汾河水质三年实现三个跨越,习视察山西时,对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给予充分肯定。

  9月26日中午,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杏卜村村民李东亮干完地里的农活回到家,他的家人正端着菜盆洗着绿油油的油菜准备午饭。李东亮就着院里的自来水抹了一把脸,水顺着管道流走了,家人洗菜做饭的水也通过管道流到了屋外。这两条管道联通的是屋外封闭的污水渠,而水渠的终点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站。

  李东亮边擦手边对记者说:“过去,农村人也不注意这些,水随处乱倒,村里经常能看到污水到处流,下雨天更厉害,脏得没办法下脚。现在,不管是洗漱用水还是洗菜做饭的水,都顺着管道流到了污水处理站,街上不脏了,臭味也没了。”

  灵石紧邻汾河岸边,为解决农村里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流入汾河的状况,该县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户户接通管网,污水集中处理”,建制镇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像南关镇杏卜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指标达到地表Ⅴ类标准后才可以排入汾河。

  为了彻底改善汾河水质,我省将“一断面一方案”作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支撑,科学谋划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村镇生活污水治理,沿汾35个重点镇、846个村庄已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对汾河治污起到了积极作用。2021年,代表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断面之一的汾河韩武村断面,水质与2017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氨氮从13.84毫克/升下降为0.868毫克/升,降幅93.73%;总磷从1.082毫克/升下降为0.226毫克/升,降幅79.11%,实现了历史性的根本改善。

  夯实处理基础,提升处理能力,从源头把好关,汾河水质实现了极大提升。对于个别支流的水质污染问题,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强力出击,实施了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全力推进汾河流域污染治理。

  9月27日,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交城分局水股股长薛应龙照例开车去察看磁窑河水质。这条去往西营镇石侯村,磁窑河交城段全县出境水体集中总把关现场的路,他几乎每天都在走。薛应龙边开车边对记者说:“只有时刻了解水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汽车行驶在柏油路上,旁边是磁窑河与白石南河平行而流,河西岸上矗立的宣传语不时映入眼帘:“河湖保护新概念,全民参与是关键”“各级河长责任治水,一心服务全力为民”……薛应龙说,这些宣传语在时时提醒着人们,共同爱护身边的水环境。

  聊起磁窑河治理,薛应龙如数家珍。磁窑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曾是汾河所有支流中污染最为严重的,特别是在文水、交城、清徐三县接壤区域,工业废水无序排放,城市建设雨污不分,农村水体黑臭不堪,河水污染问题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9年,磁窑河水环境整治被列入专项督察工作。从省到市,从市到县,逐级递压力,全力攻坚磁窑河水质。效果如何?薛应龙对记者卖起了关子:“你一会儿可以看看我们的出水水质。”

  说话间,记者抵达了交城县出境水体集中把关地,只见绿树掩映中,潺潺的河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薛应龙指着向南而去的河水说:“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们的出水水质都达到了地表水Ⅴ类标准。”

  说起今昔变化,薛应龙不无感慨,以前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和小作坊产生的污水,基本都是直接排进磁窑河,现在,开发区内76户涉水企业的污水先是全部纳入各自厂区的污水预处理设施,经预处理后,再流入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生活垃圾污水也要先经过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达标后,最终都汇入磁窑河。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骑电动车办事回来的石侯村村民李会钦。他和记者说:“以前河水臭,人们走路都躲着,现在河水清咧,大家总想往河岸边跑,河里不仅有了鱼,还有水鸟哩!”说到此,薛应龙笑着点头应和:“是呢,河道里至少发现了7种野生水鸟,有人还专门背着相机来拍这些水鸟。”

  河水清、鱼虾至、百姓乐,正是这些科学扎实有效的工作,才支撑汾河重现了河清海晏、鱼翔浅底的景象,也让汾河重新变成了滋养三晋大地的“幸福河”。

  为系统提升监测能力,解决河流上下游、干支流治污责任不清的问题,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倒排工期、自加压力、全程督导,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72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合计形成135座,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彻底理清市县治污责任。

  如今,这些监测站点正时刻发挥着作用,使环境工作者们及时掌握断面水质状况,把握水质变化规律,为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守护好汾河水质。

  自管涔山而下,汾河绵延而行,最终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每天,在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内,8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汾河的11项指标。这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

  之前由于汾河水质长期处在劣Ⅴ类,汾河在庙前村入黄口显得与黄河“泾渭分明”。运城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副局长吴效奎回忆道:“原来入黄口处的汾河水有点发黑,黄河水颜色偏黄,黄黑相交处有一条明显的线,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分界线了。”

  “庙前村国考断面是反映汾河水质的一面镜子”,这句线年至今年,汾河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两年不论是从国家级的监测数据,还是从我们自己巡查、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分析来看,水质都是不断向好的,2019年至今年3月稳定达到Ⅴ类水质标准。”

  在庙前站在线项指标里,流量实时监测,5项参数每小时监测一次,5个污染监测指标每4小时监测一次,应急情况下可连续自动监测,还实现了数据自动质控,每天进行零点、跨度、标准样品自动核查,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确保汾河水达标入黄。

  金乌西沉,鸟雀归巢,落日余晖映红了汾河河面,也映红了庙前新村70岁老人贾海菊的脸颊,她高兴地说:“汾河水越来越清咧,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变得美,真是享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福!”说话间,老人满脸幸福的笑容。

  “是哩!希望您老长寿,继续看护着咱这清清的河水啊。”庙前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晋胜跟贾海菊老人聊完天,带着记者在庙前新村漫步。一排排楼房整齐林立,崭新的柏油路纵横有序,中式路灯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记者登上入黄口附近的望河台向远处眺望,镀金的河水蜿蜒曲折,缓缓汇入黄河。不远处,“荣光幂河”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如今,汾河水便在这里重现着“荣光幂河”的美景,并且日夜不息,把清澈达标的河水送入黄河的怀抱。

  45岁的省城市民王晓艳在汾河岸边长大,在她的印象中,治理前的汾河河道内杂草丛生,沙坑很多,甚至有一些污水裹挟着垃圾从家门口流过。“每天散发的臭味让人苦不堪言,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的开建,成为省城市民,特别是汾河沿岸居民心尖尖上的事儿。年复一年的治理,汾河水在王晓艳的眼中一天天变得充沛起来、清澈起来。前些年,王晓艳在汾河景区附近买了房,距景区只有10来分钟路程,每天和家人到景区散步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

  “以前外地朋友来了,只能领他们到迎泽公园转转,现在还可以去汾河景区逛逛。如今的汾河水灵动秀美,汾河夕照、汾河夜景……随手一拍都能火爆朋友圈。”站在家里的阳台上,望着不远处的汾河美景,王晓艳笑称自己住上了“河景房”,心里别提多美了!

  9月28日一大早,晋中市祁县城赵镇乡镇级河长张世刚就开始了巡河的工作。“城赵镇境内有汾河、昌源河和乌马河三河交汇,河流渠道众多,河长制管护工作范围面广量大。”张世刚走在汾河岸边对记者说。放眼望去,汾河两岸郁郁葱葱,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群野鸭自在游弋,时而互相嬉戏,时而列队前行……

  “往河道内倾倒垃圾、排污之类的问题,我们去年就基本根除了,现在巡河主要是保障三河治理工程顺顺利利地进行,顺便看看之前的排污口有没有死灰复燃的问题,看看河道里有没有不正常的情况,还要操心汛期汾河的水位。”张世刚边走边说,“我身为一名河长,深感责任重大。河长制实施以来,形成了河长负总责、部门齐上阵、社会全参与的治水模式,形成治水合力,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影响河湖水质、环境和行洪安全的明显问题。现在,城赵镇境内的汾河两岸生态变好了、环境变美了,人们又添了一个好去处。”

  一趟巡河将近十公里的路程,三河两岸一切正常,张世刚的心才放下来。这是一位乡镇级河长的日常巡河,也是我省各级河湖长工作的一个缩影。

  河湖长制的实施为河流生态修复立起了一道保护网。2017年底,我省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2019年,完成深化河湖长制改革任务,构建“河湖长+河湖长助理+巡河湖员”工作模式,所有河流湖泊实现巡河湖员全覆盖。目前,全省有河湖长17675人、河湖长助理1058人、巡河湖员9804人、河湖警长2689人,各级河湖长和巡河湖员积极主动巡河、护河、治河,全省河湖管理保护发生可喜变化。

  从2018年开始,我省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沿汾河干支流河源到河口,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影响河流行洪安全及景观风貌的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

  就在张世刚忙着巡河的同时,太原汾河景区的保洁员张鹏程也在忙碌着。清扫路面、擦抹栏杆、打捞河面垃圾……记者见到张鹏程时,他手里的活儿就没停下来过。张鹏程和老伴儿2010年从老家右玉县来到太原,在汾河景区一干就是10来年。现在夫妻俩收入稳定,闺女正在太原读高中,用他的话说,“汾河越来越美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2020年,习来到我们工作的地方,我这心里可自豪了。”张鹏程高兴地说,“我特别受鼓舞,干劲儿也更足了,咱也要为汾河景区变美作出贡献。”

  2020年5月,习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等情况。“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习的重要指示,为太原市逐步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座城有水而活,因水而美。汾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公里,其中城区段43公里。经过四期治理,太原汾河景区形成了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迎宾桥南2公里,全长43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

  “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始于1998年,一期满足了基本的蓄水功能,二期增加了人工湿地的建设内容。”太原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侯刚从治理伊始就来到了这里,作为建设者和管理者,见证了汾河的点滴变化。他跟记者介绍道,蓄水工程是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人工湿地是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努力恢复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太原汾河景区三期建设在构建蓝绿交融的植物环境和稳定的滨河生态系统的同时,加深蓄水深度,增加了壅水闸坝,实现了全段旅游船只通行。此外,作为第二届全国青运会水上项目的主赛场,三期还新增了水上运动中心、沙滩排球场等众多运动活动场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20年开建的汾河四期主打文化牌,与原有河岛、滩涂等生态山水风貌及西山文化景观相融合,打造出山环水抱、景致协调、延续文脉、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文化长廊。

  从直堤直岸、宽大草坪到自然野趣、宛若天成,再到斜坡入水、园林风貌,再到赛艇竞驰、风帆鼓动……20余年的不懈努力,太原汾河景区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如今的太原因水有了灵气,因桥有了诗意。从北到南,24座造型各异、气势宏伟的桥梁横跨汾河、贯通东西。除便捷了交通、带动了经济,每座桥都是城市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夜晚的跻汾桥灯火辉煌,走在桥上,宽阔的汾河水在脚下流淌。晚风迎面吹来,带着水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跻汾桥是横跨汾河的一座专用人行桥,以“纽带”为最基本的设计理念,由两条弧形的人行步道组成,是太原市首座大跨度景观步行桥。吃过晚饭,家住学府街附近的周建国照例来到跻汾桥上遛弯。虽然已过中秋,天气微凉,但桥上的行人依旧三三两两不断,有的在做直播,有的在拍照,桥下汾河景区里传来了广场舞欢快的音乐。“你看这桥流光溢彩,多漂亮。不远处那霓虹闪烁的地方就是长风商务区,真有种国际大都市的感觉。”他乐呵呵地说。

  漫步太原汾河景区三期一路向南,皇冠桥、通达桥、晋阳桥、迎宾桥如珍珠般镶嵌在汾河“玉带”之上。

  晋阳桥下的汾河岸边,不时有游客漫步赏景。习来过的这片汾河水域,一度成为热门打卡地。晋阳桥,形如彩带、态似彩虹,完美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设计理念,展现出庄重的对称式美。“我们已是第三次来这儿打卡拍照了,每一个角度都很赞,真的太喜欢这座桥了。我们决定婚纱照就在这儿拍了。”落日余晖下,即将进入婚姻殿堂的太原市民井小夏再次举起相机,定格下晋阳桥优雅大气的身姿。

  为展现文明和谐自然之美、大气灵动现代之美、古今交融人文之美,太原汾河景区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人文景观、历史底蕴进行有机结合。如今的汾河太原城区段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给生活在汾水之滨的人类带来了更多幸福。

  空中俯瞰太原汾河景区,长达85公里的太原市滨河自行车道如两条红色丝带沿汾河两岸铺展开来。家住太原小店区的杨威骑着自行车出现在车道上。秋风送爽,气候宜人,对他而言,这是一天中最享受的一刻。

  杨威是太原市亲贤社区骑行队队员。他所在的骑行队,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已经60多岁,他们常年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野山间,健身的同时也见证了汾河的沧桑巨变。说起当年在汾河景区晨练时偶遇习的场景,他依旧激动不已:“习特别和蔼可亲,上车后还一直跟我们挥手。”

  途经汾河景区康乐街口的观景平台,杨威打算休息一下。放好自行车,走到平台边,汾河的美景展现在眼前。“以前我们骑行队组织活动,一般都是去万亩生态园、清徐这一些地方,在公路上骑行枯燥乏味,尾气也多。”说起今昔变化,杨威十分感慨,“现在的汾河景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骑行时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欣赏沿途美景,感觉真不赖。”

  结合滨河自行车道,太原汾河景区还进行了提质升级,包括恢复了太原市唯一的露天游泳场,打造了玫瑰花簇、花海、樱花大道及各类花境、节点等,共种植树木花卉230余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白鹭、斑嘴鸭、花凫等165种鸟类在这里栖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站在汾河岸畔,抬头远眺,山峦叠嶂,低头俯瞰,流水潺潺。如今的汾河,水质清澈净透,流域环境风景如画,人与水和谐相处,一幅幅场景勾勒出中流扬素波、江雁纷纷起的美丽画卷。

  水利人柴威说:“在我们的努力下,母亲河慢慢的变好,深觉我们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河长张世刚说:“眼见着水质一天天好了,太高兴了,我一定继续当好河道的‘美容师’。”

  骑行者杨威说:“每次在汾河边骑过,都深深感叹祖国的大好山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守护这片锦绣山川。”

  流水不朽,逝者如斯。诚如所言,滚滚长流的汾河水,承载着三晋大地的记忆与过往,守护着这片生生不息的黄土地,今人只有加倍珍惜,才能继续保持这一川锦绣,碧水清涟。

  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一项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落地见效,一次次污染攻坚步履不停,一个个部门共同守护汾河水质,“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汾河水正一路欢歌,纵情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金秋的吕梁山,天空一碧如洗,山峦五彩缤纷。从石楼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石楼小镇”出发,2公里的车程便来到二郎坡山脚下,登临海拔1100多米山顶的联村帮扶电站,目光所至,不计其数的蓝色光伏板连绵起伏,在太阳照射下熠熠发光,蔚为壮观。

  在这里,8个村级光伏帮扶电站的光伏板将金色的太阳光汇聚成一股股直流电,汇聚到石楼县晟鼎110kV光伏升压站,转化为交流电接入国家电网,走进城市乡村,点亮万家灯火。

  谈起光伏帮扶电站发挥的功效,石楼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呼玉海高兴地说:“全县建设村级帮扶电站56.3MW,实现了113个脱贫村电站全覆盖,每年光伏收益6500余万元,每个脱贫村年收益50万元以上,惠及9600户脱贫户。”

  石楼县光伏帮扶电站建设及其投运后发挥的作用是我省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缩影,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克贫困堡垒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7年6月23日,习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穷的地方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指出:“在具备光热条件的地方实施光伏扶贫,建设村级光伏电站,通过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习的殷殷嘱托为贫穷的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我省认真贯彻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在域内打造最大的产业帮扶项目,光伏帮扶电站历经试点探索、集中建设、规范提升阶段,已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稳定靠山,成为脱贫地区增强经济活力的有力武器,成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产业是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的产物,是乡村田野前进的动力,是历史进程的凝固符号。

  临汾市大宁县而吉村是国网临汾供电公司的定点帮扶村,也是我省“光伏第一村”。电站控制室表箱里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这个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也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67岁的马还锁曾是而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有了光伏收益,他成了卫生保洁员,每天一大早起床把村间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用三轮车把生活垃圾送往指定地点。“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我这个庄稼汉能领到稳定的工资。在家门口干活,既不误种庄稼,还能照顾生病的老伴,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老马说起公益岗位的好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而吉村党支部书记许玉生说:“过去的而吉村是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村,自试点建设光伏电站以来,每年源自光伏收益的村集体平均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村里有了钱,面向脱贫群众开设了清洁员、保安员、电商管理员、村医等公益性岗位,群众通过个人的劳动实现增收,生活有了保障。”

  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政策创新,是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是产业扶贫的新业态。

  我省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面积广阔,绝大多数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之后,发展光伏帮扶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光伏扶贫没有预先设定的模板,更没有现成可走的路子,只有在摸索中前进。

  2015年—2016年,我省光伏帮扶电站从无到有。我省选取光照资源充足,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汾西、大宁、吉县、天镇、浑源5个县作为光伏项目试点县。5个试点县勇于创新,破解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我省光伏帮扶电站建设扩大规模和科学管理摸索出了成功经验。

  这一阶段,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建议》,明确“光伏扶贫纳入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项专项行动”,成立省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全国最早规范光伏扶贫项目质量监管、收益分配三个省级指导文件。各地开始尝试以村级(联村)电站为主,集中电站、户用电站为补充的建设形式,探索出了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集约发展模式。

  2017年—2019年,我省光伏帮扶电站从试点到全面开花。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建议》,明确大力推进光伏扶贫,以村级电站为主要模式,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全部用于扶贫,主要采取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奖励补助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这期间,我省各地大规模上马光伏帮扶电站,不但带动了脱贫人口务工增收,还留下了一座座“生金”的电站。

  面对繁重的任务,各级政府多措并举破解难题。在土地方面,政府主导集中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无偿提供用地或优惠供地;在资金方面,各级财政资金以及定点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优先用于光伏帮扶项目,切块到县的专项资金,倾斜光伏项目县。与此同时,省乡村振兴局还积极争取财政设立光伏电站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当年建设、当年并网、当年运行的山西速度。

  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有喜回忆起当年的建设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榆林山3万千瓦光伏电站是2018年9月8日开工的,建筑设计企业克服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1万多人的施工大军,经过2个多月日夜奋战,同年11月28日就实现了并网发电。”

  地处吕梁山的临县曾是我省的深度贫困县,如今是光伏收益最多的县,实现了脱贫村光伏项目全覆盖、贫困人口光伏收益全覆盖、脱贫村集体经济全破零的目标。光伏帮扶电站正常运作每年可获得收益1.6亿元,447个脱贫村平均年收益20万元以上。

  工程质量是确保光伏帮扶电站产生持久稳定收益的关键。在光伏帮扶电站建设过程中,我省坚决落实“三个严格”,加强质量监管。严格设定门槛,选择具备长时间运行管理能力的企业承建光伏扶贫项目;严格选购产品,优先选用工信部最新规范公告和领跑者技术指标产品;严格工程监理,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建立工程监理信息档案,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

  三年大规模集中建设,我省累计投入211.6亿元。目前,全省11个市75个项目县共有村级(联村)光伏帮扶电站5479座,集中式帮扶电站53座,总规模达到294.4万千瓦。光伏帮扶电站不但实现了58个脱贫县全覆盖,还覆盖到了有脱贫任务的“插花县”。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宏介绍,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光伏扶贫收益全年突破19.72亿元,惠及6602个脱贫村,72万脱贫户受益,成为有效带动脱贫群众普遍增收的最大产业项目。

  筑牢防止返贫底线时许,东方露出了鱼肚白,阳曲县东黄水镇吉家岗村鸡鸣犬吠热闹起来。72岁的脱贫户赵二定早早起床,吃过早饭,便扛起铁锹出了门,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驶向村外的温室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中午时分,赵二定和村里的老人们齐聚日间照料中心,大家有说有笑,吃着可口的饭菜。村民赵红梅对记者说:“我和海香都是脱贫户,而且都会厨艺,在日间照料中心做饭已经七八年了,工资从每月的500元涨到了现在的900元,而这些钱都来自村里的光伏收益。”“为了花好这16万元,村里可是费了不少劲,公益岗位设置和报酬发放都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确保了每一分钱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郭瑞烨对记者说,村“两委”十分注重精准分配光伏收益,结合村情和个人实际,共设置了农业生产、护林防火、卫生保洁等固定公益岗位14个,优先安置合乎条件的脱贫户就地就业。

  “太阳出来就赚钱。”这看似不费力气的收益,如何分配更重要。作为政策支撑,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各地严格执行,因地制宜设置公益岗位,严格落实收益分配公示公告制度,确保了光伏帮扶电站收益的精准发放和使用,有很大效果预防了出现脱贫不稳定人口与边缘易致贫人口的返贫现象。

  系统监测收益分配,保障收益按时发放。研发山西省光伏帮扶收益分配管理系统,光伏帮扶收益从电费结算到分配细项结果一目了然,时间跨度可随时调阅,各类数据自动生成,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实时监管帮扶成效;光伏帮扶收益按时与电力部门结算,压缩运营维护等综合性支出成本,最大化保障光伏帮扶收益资金到村额度。

  春有山花,秋有落叶,黄河和长城在这里握手,偏关县水泉乡水泉村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村里古朴怀旧的供销社,全国顶级规模的战备地道,风味独特的农家乐,干净整洁的街巷,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村民们也跟着忙了起来。

  偏关县乡村振兴局分管光伏产业的赵智平介绍,“十三五”以来采取集中式、村级联合式、户级分布式三种发展模式建设光伏帮扶电站,全县实现了建档立卡脱贫村光伏收益全覆盖、脱贫村集体经济全破零,成为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阳光”工程,今年1月至7月村级(联村)电站发电收益1623.66万元,扣除税费和运营费后分配到村1285.9万元,到村率达92%,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

  来自有关部门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省光伏帮扶电站收益2015年15万元,2016年343万元,2017年6906万元,2018年4.6亿元,2019年12.3亿元,2020年19.7亿元,2021年19.6亿元。在经历迅速增加之后,我省光伏帮扶电站年收益稳定在19亿元以上,由于资产全部确权到村,使全省6376个脱贫村集体经济破零,每个村年均至少获益20万元。光伏帮扶电站已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业态、脱贫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村级电站四处分散无人值守,电站谁来管、监管怎么办、运维如何抓?我省面对光伏电站由“建”转“管”的新形势逐个破题,村级(联村)电站数据接入监测系统,电站产权确权到村,低效起底排查整改,取得了发电效率高、后续维护好、收益分配准、监管主体实、稳定运行久的成效。

  2020年以来,光伏电站进入规范提升阶段,我省75个项目县都建立了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运用全国监测系统,对故障电站实施后台诊断,现场派单,及时抢修;入驻国网系统的运维机构有81家、实现了持证上岗;聘用9640名脱贫劳动力参与电站日常管护,“政府监管、专业运营、群众参与”的管理维护构架已形成,每个电站都做到线日,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几朵白云悠闲地在游走。在宁武县余庄乡石咀头村光伏帮扶电站,县光伏电站管理有限公司经理王巨林正带着技术人员巡查线路、排除一些故障。王巨林说:“光伏电站事关脱贫村集体收益,事关群众公益岗位工资发放。国庆假期,公司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了全县光伏电站的平稳运行。”

  今年3月,临县和牛农牧有限公司与临县政府、蒙牛集团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发展奶牛养殖业,地址就选在了曜头村的牧光互补电站。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部完成,已建成标准化牛舍5栋,安装德国进口的48位自动转盘式挤奶设备一套,干草棚、青储窖、粪污处理系统也都投入了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采用太阳能环保节能供热、取暖系统,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武乡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文忠说,采用“光伏+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帮扶电站到产业园的转变,建成的樱桃园、苹果园、桃李园、梨园、葡萄园、艾草园和绿化景观园已对外开放,果树已全部挂果,集“生态、种植、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帮扶示范综合园区已具雏形。目前,光伏电站累计收益1400万元,所属产业园带动30户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

  风轻花落定,时光留痕迹。如今,一个个光伏电站变成了一个个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好项目,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2021年全国村级光伏帮扶电站运行管理监测情况显示,我省村级电站规模总量居全国第三,年度发电收益19.57亿元,居全国第一;年均发电能力高于全国中等水准8.02个百分点,运行支出占比低于全国中等水准10个百分点,光伏帮扶电站在山西让“靠天吃饭”有了新注解。

  在五寨风味的烩菜中,土豆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丰年当菜,灾年当粮。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五谷不收也无患,还有咱的二亩山药蛋。”这“二亩山药蛋”,藏着乡亲们细细密密的辛劳和殷殷希望。

  2021年12月,我省出台《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动方案》,提出紧紧围绕品种创新、技术革命、加工升级、品牌打造、经营主体培育五大行动,2022年建设1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到2025年建设3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同时培育引进一批加工型新品种,推广一批新技术,培育一支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形成机制灵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供销机制,推动山西迈入全国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秋高气爽的日子,正是马铃薯的收获时节。村边地头,随时能听到机器的欢快轰鸣声,随处能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9月28日,记者见到小河头村村民徐效存的时候,他正在一条收获线亩土地流转给了蓝顿旭美公司,流转费是800元每亩。现在我在公司打工,一个月能挣4500元,一年能干6个月。加上流转费,一年大概能收入5万多元。以前自己种玉米,每亩地的收入一年不到800元,20亩地也就是1万多元。”

  据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二级研究员、省农业农村厅马铃薯专家团队队长阎会平介绍,加工型马铃薯就是经过一系列育种、筛选、脱毒、扩繁后,可规模化、机械化、程序化进行田间种植,具备综合加工和深加工专用生产原料属性的马铃薯。行业内对其有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要求淀粉含量在19.9%以上;还原糖含量在0.3%以下;薯型为长椭圆形或者长形,长度不能低于6厘米,宽度不能低于3厘米;单薯重120克以上。其深加工的主食产品多达300余种。1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相当于5万亩常规薯、2万亩玉米、3万亩小麦的产出效益,亩均产值达到7000元以上。

  2020年12月,五寨县与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谋划合作建设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示范基地。2021年,五寨县集中连片流转土地3万亩。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包联”工作组进驻五寨,推行“政府+公司自筹”模式,抓住“机”“田”“证”三大核心要素,按照生产全程机械化、农田建设标准化、农艺技术集成化、职业技能持证化、管理服务信息化要求,变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为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传统鲜食型品种为现代加工型品种,变一家一户种植为公司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变广种薄收为机械化垄作水肥一体化栽培,形成了“1+1+1

  3”的叠加效应。当年,3万亩加工型马铃薯大获成功,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共赢。五寨县委书记刘志成说:“2021年经测产,我县加工型马铃薯亩产最高6.47吨,创山西马铃薯单产纪录,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5吨,较传统种植增效3倍以上。”

  两年来,五寨县不断的提高装备优势,先后为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配套了专业大型农机具219台(套),为大型拖拉机加装了无人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设备,实现了数字农机和智慧农机。依托全县1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和农事服务中心,通过统一培训、统一作业、统一采购、统一育苗、统一调配、统一维修方式,实现了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

  五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峰斌介绍说,加工型马铃薯种植与传统马铃薯种植区别很大,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种植成功,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综合技术服务模式,发放种植手册和技术方案,要求种植户按照种植进度认真填写种植日志,并上传至技术服务交流群,便于提前察觉缺陷、处理问题。在土豆的关键生长期,省市县专家团队联合包乡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产业难题。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薛村波负责加工型马铃薯项目,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户均18亩承包地测算,每亩每年土地流转费800元,仅此一项农民收入可达14400元。打工收入长期工每月4500元,短期工平均每天收入140元,农机手每天收入200元,还有切薯等计件务工机会。项目区涉地农民年人均增收达5395元,增长78%。2021年通过土地出租、劳务输出等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增收50万元。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基地为保护地力,实施“马铃薯、谷子、甜糯玉米”科学轮作倒茬。2021年,基地内倒茬玉米亩产700多公斤,增产150公斤左右;倒茬谷子亩产600多公斤,增产200公斤左右。小河头村村民徐荣生今年56岁,家里的20亩地今年倒茬种玉米,他直言“现在家里的收入挺好,是最好活的时候”。家里4口人,儿女都结了婚,自己在公司的水电组,负责维修管道电路,属于技术工,一个月挣4700元,比土豆组的工人多挣200元。妻子在收获平台上拣土豆,一天120元,晚上加班的线年的成功示范后,今年五寨县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培养面积达到6万亩,涵盖4个乡镇23个村5054户,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绿色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全省加工型马铃薯种植规模发展到10.64万亩,种植区域由1个县扩大到8个市11个县。

  集马铃薯种子研发培育、规模化种植、物流仓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紧紧抓住我省布局“‘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十大产业集群”的机会,将公司发展的触角延伸到马铃薯全产业链。

  运用多年深耕马铃薯行业的原料和科技优势,在原有食品产业基础上,公司还拓展生物医药、护肤、保健等多元业态,精粹马铃薯精华,将马铃薯“吃干榨净”,实际做到将马铃薯产品功能最大化。公司使用新鲜的马铃薯制作的薯粉,采取了特殊生产的基本工艺,极大地保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还原马铃薯的天然风味,作为一种低脂肪、低糖分、低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原料,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像申龙这样的农艺师,蓝顿旭美公司有四五个,他们常年驻扎基地,负责马铃薯每个阶段的技术指导,每个人负责1万多亩,他说,“加工型马铃薯对种植的技术方面的要求特别高,比如种植条件、种薯、播种深度、中耕起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料施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按科学方法操作,就会影响后期的产量。”“今年的土豆经历了前期高温、后期低温寡照等磨难,前期秧子长得挺好,后期雨水有点偏多,但总的来说还是丰收的。”

  马铃薯有着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被营养学家誉为“十全十美”的食品。250克的新鲜马铃薯,能产生100多千卡热量,提供一人一昼夜所需的维生素。相比大米、面粉,马铃薯拥有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富含谷类缺少的赖氨酸;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维生素含量相当于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与谷类相比,马铃薯热量更低、饱腹感强,有利于减少脂肪摄入,可预防肥胖及肥胖引起的各种慢性病。马铃薯还是典型的高钾低钠食物,钾的含量是大米的10倍以上,对于稳定血压有一定的帮助。此外,马铃薯是高膳食纤维食物,口感又比杂粮好,能够更好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预防结石。在人们更看重健康饮食的今天,这些功效都非常抢眼。

  不仅我省,今年在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北等地,马铃薯的行情都特别好。据海关总署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4月—7月,我国鲜土豆出口数量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从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土豆主产区收购情况去看,今年参与土豆收储的客商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价格也略有提升。特别是陕西榆林和内蒙古多伦土豆产区,由于土豆质量普遍较好,平均成交价格处于近两年来的高位。

  右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蔚瀚介绍说,今年的5000亩原种基地由神农科技集团山西省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2000亩,右玉县丰华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2000亩,右玉县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1000亩。

  为了选出优质的加工型马铃薯种源,就要对现有的退化品种进行脱毒。而马铃薯的脱毒过程需要两到三年。山西省薯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马铃薯脱毒、脱毒种薯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进行质量检验和信息服务,是国家马铃薯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山西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还承担着我省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山西马铃薯”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的任务,公司CEO王瑞霞给记者讲述了一颗马铃薯种薯的繁育之路。

  马铃薯“种子的种子”被称为原原种,但是绝大多数原原种并不是种在土里的,而是靠无土栽培。因为无土栽培的方式能让原原种免受土壤中病害的影响。首先要选择优异的薯块,在200微米—300微米的显微镜下进行茎尖剥离,同时剥20个—30个株系。刚剥出来的小芽是一个比小米粒还要小的小点点,肉眼几乎看不见。科研人员将“小点点们”放在无菌的试管里进行前期培育,等它长成一寸高的瓶苗,再对它进行病毒检测,病毒检测合格后才对它进行基础扩繁,扩繁后再放到无菌环境中繁育成原原种。然后,这些原原种会被移栽或扦插到地里,出来的产品和原来的品种作对比,如果性状上表现一致,才算完成了种源的脱毒复壮过程。如果不一致,那上述过程就需要再来一遍。

  9月30日,在种薯基地收获现场,王瑞霞满眼喜悦:“亩产3吨,这个产量对于种薯来说是高的。今年下霜早,我们收获也相对早一些。今年的2000多亩中,有700亩原种田,1400亩一级种田,保守地说,原种田能保证全省7万亩的用种,一级种田能保证全省1.4万亩的用种。我们的种薯放在哪里,技术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明年我们打算把威远镇的5万—6万亩基本农田也流转过来,扩大种薯基地集中连片面积。”

  以榜样为标杆,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在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资金的基础上,专门拿出1亿元财政补助资金,根据丘陵、山区、盆地等不同立地条件,聚焦主粮、杂粮、特色作物等不同品种,确定15个试点县,推进“机田证”一体化提标扩面。要求每个试点县建设不低于1万亩的集中连片示范区、不低于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力争试点县县域农田宜机化率达8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5%以上、高素质农民持证率达90%以上、作物单产效益增长10%以上。

  五寨县加工型马铃薯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强力加持。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3.6亿元,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亿元,公司制作投入2亿元,2021年流转土地31251亩,2022年新增流转32665亩。投资1亿元新建、改造泵站5座,新建沉砂池5个,建成了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施电力设施配套,投资2400万元。9月19日,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工作人员来到蓝顿旭美公司考察,有意将公司马铃薯贮藏库作为期货交割库备选库,山西证券下属格林大华期货公司董事会主席张娴表示,正积极地推进期货交割库落地山西……

  政府主动担当作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建立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企业将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将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断延伸产业链的长度、提升产业链的高度。为降低产业风险,省农业农村厅协调引进太平洋保险公司为加工型马铃薯基地量身定做、全国首创的全产业链保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上了“安全锁”、加了“保险绳”。这就是一颗马铃薯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这500亩地是5月19日种完的,刚出苗的时候长得特别好。6月起苗后需要水但是天气干旱。眼看8月15日左右就能收获了,结果7月下了20多天雨,一个月下了一年的雨量,抽水都来不及,地里湿得进不去。500亩结薯阶段的土豆就这样被水泡在地里沤烂了。年初我付了太平洋保险公司15万元的保费,当初还觉得挺心疼的,现在看来‘保险入对了’。”王文清是岚县顺会乡于湾村人,也是岚县祥泰草畜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他今年种了1500亩“旭美一号”,基地位于岚县社科乡普通村,投入基建设备大概100多万元,购置了无人植保机、水肥一体机、吨包收获机等,农机上也安装了北斗导航设备,亩投入3000元左右,本来是能挣钱的,但是因为受了灾,现在只能保本,他很庆幸有保险公司帮自己承担一些损失,“明年还打算种2000亩,还打算和蓝顿旭美公司合作。因为我看好这个产业和这个企业。明年准备在地边挖好排水渠,实现旱涝保收。”

  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朱晶和她的同事董浩整个9月,就一直奔波在忻州、朔州等地查看受灾情况,她介绍说:“我们制定的产量保险、托管综合保险、订单品质保险、仓储保险、冷链运输保险、机械设施保险等7个全产业链保险服务项目,重点解决加工型马铃薯规模性现代生产、产业高质量发展链条、农民分享发展红利的风险保障问题。将来依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我们还将继续配套创新型保险,希望能帮农民控制产业链整体风险,提升产业效益。”参照五寨县2021年种植成本核算数,太平洋产险公司设立的“投保100元赔付1200元”的订单质量保险,最大限度保证了种植户不受损失。

  祁县是全省加工型马铃薯早熟品种培育基地,今年6月24日,朱晶的同事接到了来自祁县的灾害报案。省农业农村厅立即联合蓝顿旭美公司及省内专家、太平洋财险组成创新联合小组,多次实地查勘,通过对马铃薯主茎数、块茎数、畸形薯数、“窜箭”薯数等指标分析,对于无保留价值的区域,建议农户毁种,同时太平洋产险优先启动理赔,稳定试点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支持种植户启动生产自救,保障生产收入。7月,祁县受灾农户得到了400亩的保险赔付。

  风正劲足扬帆破浪,任重道远快马加鞭。到2025年,全省要建成30万亩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将马铃薯打造成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借着政策的东风,坚定引深以加工型马铃薯产业为代表的“特”“优”发展之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一定会在三晋大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