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集团公司直属的特大型供电企业,呼和浩电局从1929年“大盛魁”经理段履壮独资办电,建立“绥远塞北第一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至今,已有88年的发展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46年里,呼和浩特地区的电力事业历经了艰难曲折,发展极为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以一马当先的速度发展起来,其中首府配电网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呼和浩特地区配电网络十分薄弱。配电线千伏,全市供电线公里。导线为绝缘破损的铜线,腐朽陈旧的木质电杆,配电变压器多为单项铸铁外壳结构,质量性能很差。为保证安全运作,只进行简单的维修,不做预防性试验,供电可靠率很低。50年代中期,城市配电网开始普遍性升压改造,将原有高压3.3千伏及6.6千伏配电电压升高为10千伏,将低压用电线月,原呼和浩特电厂的发电与供电分开,成立呼和浩电所,1972年供电所改称呼和浩电局,成为内蒙古西部电网的主要供电企业之一,隶属内蒙古电管局。1988年,在内蒙古电管局领导下,呼和浩电局开始推行配电线路标准化管理,配电达标主要以电压合格和不间断安全供电为标准,供电企业管理标准工作的提高,推动了配电网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进步。呼和浩特地区从形成10千伏配电网络到形成35千伏供电网络,仅用了6年时间。
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供电始于1957年夏季。随着农村里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区近郊几个乡的广大社员提出用电需求。根据村民用电需要,呼和浩特电厂(呼和浩电局前身)在1957-1961年间,为什拉门更、攸攸板、石头新营子、一间房、南店、八拜等农村社员供电。
1963年,国务院下达为农村供电的指示。内蒙古电管局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以当时农电处长为首的一行20余人的农村供电工作组,深入到呼和浩特市郊,对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土左旗等地进行规划和测量工作,呼和浩特电厂(呼和浩电局前身)与内蒙古送变电工程公司联合组成农电施工队,建成了市郊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百什户变电站,线公里,实现了对托克托县、土左旗、和林格尔县的部分公社、大队的供电,成为市郊南部农业用电的大多数来自。到1964年,呼和浩特地区的农村公社、大队基本都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煤油灯照明历史,农村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供电规模发展到1985年底,呼和浩电局已基本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用电需求,为农村供电的变电站已达到22个。经过呼和浩电局历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和全局职工的辛勤努力,呼和浩电局形成了以220千伏为主网,具有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等4个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系统。所辖输电线千伏配电线户,年售电量66993万度。
步入21世纪,呼和浩电局已成为服务首府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担负着首府呼和浩特市区及周边五个旗县的电力供应和电网运行管理及建设任务,供电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服务客户134万户。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呼和浩电局开始全方面提升配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加快开展配电网优化升级。2012年,呼和浩电局全面完善台区匹配,加强营业销售与配网基础信息核对,建立健全配电线条配电线路的图集绘制,录入设备基础信息40余万条,逐步建立起统一集中的配网管理系统。2013年,100套台区配电变压器防盗监控系统相继安装,200台配网自动化开关与180条线路陆续投运,配网巡检系统大幅完善,配网调度实现独立运行。
2011年至2013年间,呼和浩电局着力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努力配合市政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优化配网结构为重点,全方面推进城市中低压配网改造工作,利用技改资金对城区老旧小区和部分合表用户进行了一户一表改造。呼和浩电局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改造71000户,集中解决了线路老化和电费收缴矛盾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城区居民供电可靠性,2014年至2015年间,呼和浩电局启动配网优化改造工程。在老旧计量改造工程推进的同时,针对配电设施老化、变压器容量不够的老旧小区进行配电设施全面升级改造。改造内容有配电变压器增容、低压配电线路升级、配电设施绝缘化改造、楼前低压分支箱和电表箱更换等工作。截至2016年底,市区330个老旧小区的配电设施实现优化升级,用电设备焕然一新,用电质量和用电可靠性得以全面提升。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老旧小区电力设施落后、表计老化、跳闸较多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安全风险隐患极大排除,平局用电容量从6千瓦扩大至10千瓦,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得到一定效果保证,供电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近五年来,为快速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和小城镇化建设,统筹解决呼和浩特市农村牧区用电问题,呼和浩电局不断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
清水河县宏河镇石湾子村经济发展迅速,电器化设备增加快,饮水和排灌也全部使用水泵,养殖户使用粉碎机,常常会出现变压器重载、过载等现象,尤其是在春季农业生产用电的高峰期,造成很多电器不能同时用或是干脆不能用等现象。清水河供电分局了解到该情况后,利用3个月,架设变压器20台,改造线公里,切实解决了该村电网供电能力不够、设备老化、供电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
在土左旗农村,一条条电力线路规规矩矩进入房檐屋内,村民们站在自家门前,亲眼目睹了供电实施工程人员们的辛苦工作,也亲身感受着村子里一天天的变化。土左供电分局书记介绍,早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农网改造工程中,就已经解决了当地农民生活用电和农业排灌用电的基本问题,2016年的农网工程,是在原有基础上对81个村的低压线公里原有线路全部更换为绝缘导线,保障供电可靠性和农民安全用电。从前期深入农村了解需求、摸排线路,到夏熬酷暑、冬耐严寒的施工作业,又一个三年的农网改造工程完美收官。农电配网互带能力的提高,切实改善了农村地区配电网结构,在满足居民日常用电基础上,统筹解决了全市农牧民用电问题。
2017年,为继续保障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改善呼和浩特地区小城镇(中心村)供电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呼和浩电局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农网改造升级10千伏及以下工程建设。涉及工程建设规模总投资17250.63万元,计划建设10千伏架空线千伏电缆线千伏架空线块,低压综合配电箱717台,其中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涉及中心村94个,农村机井通电工程涉及机井1887眼。
2016年初,呼和浩电局投资2.2亿元,用以开展2016至2017年配网行动计划,进一步对主网架和市区范围内10千伏线路及老旧小区低压线路进行升级改造。当年,配电线%,连续三年呈两位数下降,跨年度安全生产4292天。
2016年8月,按照集团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施工标准工艺规范》,呼和浩电局在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建成配电网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包括12米双杆正装变台、无拉线转角水泥电杆、标准拉线余种标准工艺展示,以此全面实施“三通一标”建设管理标准。该基地的建成,为“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地区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进一步树立了标杆,也为打造城网建设首样工程奠定了基础。
2017年,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呼和浩电局立足打造配网自动化创先工程,快速推进中山路和党政新区两个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城市核心区供电可靠率达99.99%,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52分钟的建设目标;投资配网工程9.2亿元,重点开展党政新区配电网自动化提升改造工程、机井通电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工程;率先在党政新区打造首府供电“10分钟服务圈”,有效缩短服务半径,减少故障处理时间;将农村电网改造同步纳入优先改造项目,统筹解决农村配电网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供电能力弱等问题,满足部分地区村民照明与农灌用电的新增负荷;新增配变布点,合理建设中低压排灌线路,改造后将惠及土默特左旗县、清水河县共计193932亩农田灌溉,切实提高居民生活用电安全性与可靠性,有效提升全网系统供电能力及安全供电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呼和浩电局编制了“十三五”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城市核心区系统满足N-2运行标准,10千伏配电线公里范围内,大型商场、三甲医院地区建设三电源,实现多环网、多环路供电。城市配网绝缘化率达到100%,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82%,电压合格率达到98.65%,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通讯员 郝丽媛)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内蒙古纪委通报:呼市、包头市等7个盟市 9名领导干部受处分